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七十九章 拜師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亂清

  初六,“開印”

  養心殿東暖閣里邊,年節的喜氣猶在,君臣都是神采奕奕。

  這個年,是兩宮皇太后近十年來,過的最舒心的一個年。

  天下底定,只剩下西北還有亂子。不過,這一次,確實是“纖芥之疾”了。

  一來,徹底平定回亂只是時間問題;二來,甘肅、新疆的回亂,再也不可能像之前捻回合流那樣,有蔓延到中原的風險。

  三來嘛,畢竟西北離內地還遠著。

  所以,十年來,兩宮的心第一次真正放到了肚子里。

  心態怡然,看一個又一個的慶賀典禮,不論規模大小,都愈覺鮮花著錦,烈火烹油。

  何況,又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在這種氣氛中,幾項人事安排:浙江巡撫馬新貽調任陜西巡撫,江蘇布政使劉郇膏署理浙江巡撫,江蘇署理巡撫趙景賢真除,“輕快”地通過了。

  講到“旗務改革”,東暖閣里的氣氛開始變得凝重。

  慈禧輕輕嘆了一口氣,說道:“旗務要改,多少年了,誰都知道,誰都不敢做。難得你們有這個志氣,我們姐倆,都是很欣慰的。只是,萬事要小心。”

  關卓凡和恭王對望一眼,關卓凡說道:“是,臣等謹遵兩宮皇太后圣諭。臣等議過了,這個事情,調子要低,不用‘改革旗務’的名義,就說‘整頓旗務’便好。還有,一開始不必大張旗鼓,先在外省。尋幾處生計最苦的旗營,做一個……‘試點’。果然有效用,再在全國推行。還有,這么做,另有一個好處:一開始如果有什么措施不當的地方,后邊來得及改正;缺什么。也好加進去。”

  “試點”兩個字,不是這個時代的用語,但兩宮都聽懂了。慈禧喜道:“好,好,這真是‘老成謀國’。你們放心,這個事情,不要怕我們姐倆耳根子軟,且放出手段。漂漂亮亮地把差使辦下來!”

  這是極難得的表示。辦這種差使,最怕的就是“上頭的”的“耳根子軟”,喊苦叫冤的聲音聽多了,便嚇住了,乃往后縮。而退堂鼓一打,第一個倒霉的是主政其事的人。為搪塞輿論,主事的大臣會被當做替罪羊扔出來,大多都落個沒下場。歷朝歷代。無不如此。

  當下關卓凡和恭王一起跪下謝恩。

  軍機準備跪安了,慈禧微笑道:“關卓凡,今兒是你第一次辦弘德殿的差使吧?”

  關卓凡說道:“是。請圣母皇太后訓喻。”

  慈禧含笑說道:“你學問大,我能有什么‘訓喻’你的?不過,你仔細著,可別出什么丑啊。”

  話是這么說,臉上卻是笑意盈盈。下面的幾個軍機,也不由面上帶笑。

  關卓凡頗為尷尬。心想“沒有學歷”,就是被人說嘴啊。

  剛想答話,慈安開口了,是笑著向慈禧說的:“哎呦,妹妹你嚇到他了。”轉向關卓凡,溫言道:“皇帝年紀小,可也是很佩服你的,盡管好好的教。可惜,我們姐倆不能在邊上聽你講書了。”

  “皇帝也是很佩服俺的”?這可是一條重要的信息。

  關卓凡正想回話,卻又被慈禧搶了先。她微笑道:“這就嚇到了?好吧,關卓凡,你給皇帝講書講得好,回頭我們姐倆請你給我們姐倆講書。”

  這句話隨隨便便地說出來,卻似大有深意,幾個軍機大臣心中都是一動。

  今天第一次給小皇帝上課,關卓凡本來就有點緊張,被慈禧幾句話一“揉”,更是渾身微汗。

  回到軍機處,定下了神,在心里把“備課”的內容,默默“過”了一遍,看看時辰差不多了,拿起“教具”,往弘德殿而來。

  本來,按照制度,不論教授哪門功課,不論授課時間早晚,所有的師傅和皇帝學生都要同時到殿、同時下學。上一門功課的師傅口若懸河,下一門功課的師傅就在一邊坐等。

  不過,教滿語的“諳達”,皇帝面前,是沒有資格坐的。“尊師重道”,尊重不到他們身上。如果想坐,只能退出殿外,到廊下坐著。

  這個制度,無法用于關卓凡身上。關師傅國家首輔,政務繁忙,而大部分的公事,包括覲見兩宮,都放在早上,是沒有可能陪小皇帝從早上到中午枯坐大半天的。因此有特旨,“兵事、洋務”功課開始前一刻鐘,關卓凡到達弘德殿就好了。

  為此,小皇帝午膳前的四段功課,“兵事、洋務”放在了最后一段。

  弘德殿在乾清宮里邊,關卓凡今兒是第一次見識。太監帶路,到了乾清宮,進了一個院子,關卓凡四周打量,不由微愕。

  這個弘德殿,說是“殿”,其實不大,單檐,面闊三間而已,前邊另接三間小小抱廈。

  不過自成一院,十分清凈。

  轉念想想也對,這是給小皇帝讀書的地方,如果重檐畫壁,金雕玉砌,目迷五色,還讀個啥書。

  總司“弘德殿稽查”的醇王親自迎了出來。皇帝就在屋子里,臣子之間是不能見禮的,于是相互微笑示意,一前一后,進了屋子。

  翁同龢的功課排在第三段,剛剛講完。這也是翁同龢第一天給小皇帝授課,看小皇帝的樣子,效果大致過得去。不像倭仁、徐桐,小皇帝每次上課,苦口苦面;課上完了,如蒙大赦。

  關卓凡和倭、徐、翁三位,相互點頭,以示招呼。然后,由醇王主持,小皇帝給關卓凡行拜師禮。

  年前,兩宮就專門召見了翁同龢,召見的時候,帶上了小皇帝,就便給翁同龢行了拜師禮。

  關卓凡太忙,年前實在沒有時間,現在補上。

  皇帝的拜師禮,和普通人家的拜師禮,頗有不同。

  首先,關卓凡以君臣之禮給小皇帝請安,站起身后,醇王才高聲說道:“奉懿旨……”

  關卓凡重新跪下,殿內的其他人等,包括小皇帝,通通跪了下來。

  醇王說道:“派定——毅勇忠誠固山貝子、軍機大臣關卓凡,充任皇帝‘兵事、洋務’功課師傅。師道尊嚴,雖天子不得例外,應行拜師之禮,著關卓凡毋得固辭,欽此!”

  關卓凡先磕頭謝恩,大伙兒站起身來之后,關卓凡說道:“兩宮皇太后天高地厚之恩,卓凡感戴不盡。可名分攸關,大義至重,皇上要行拜師之禮,絕不敢受。請王爺回稟兩宮,免了這個禮節。”

  醇王說道:“你太謙了。本朝最重師道,皇上行了禮,才會記得:要尊重師傅,要虛心受教。”言罷,轉頭向門外喊了聲:“來人啊!”

  立即有太監打簾進屋,打千侍立。

  醇王吩咐:“取墊子來!”

  取墊子來,自然是要行跪拜之禮。

  關卓凡連忙說道:“若行大禮,這個師傅,就不敢奉詔了!”

  醇王略略沉吟一下,說道:“也罷。那么,皇上就作揖吧——這個,你可不能不受。”

  關卓凡不再多說,走到書案之前,偏著身子站好——意思是,即便皇帝只是作揖,這個禮,也不敢受全了。

  醇王說道:“皇上,給師傅作揖,叫‘關師傅’。”

  小皇帝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做了一個長揖,喊了聲:“關師傅。”

  關卓凡心中漾起一股奇異的滿足感:給俺行禮的是皇帝哦,嗯,做這個師傅,還是有點意思的嘛。

  至此“禮成”。

  其實,“懿旨”叫皇帝給師傅磕頭,師傅反復“固辭”,最后皇家“不得不”讓步,改成叫皇帝作揖,都是“套路”。以此表示:即張揚師道尊嚴,又不廢君臣之義。

  師弟歸坐,關卓凡說道:“皇上,咱們今兒的功課,先講‘兵事’。”

  然后將“教具”在書案上攤了開來,小皇帝一看,大感興味,原來是一卷圖畫。

  看清楚畫中形象,更有意思:一共四位人物,前面三位,頂盔貫甲,都是將軍,不過非本朝人物;最后一位,翎頂輝煌,乃是本朝一位大臣,卻不知道是哪一個?

  關卓凡說道:“這第一位將軍,名字叫做李廣。”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