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貪官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蘇廚

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貪官  前不久鐵路已經修通,其中泗水大鐵路橋、沂水大鐵路橋,每座橋耗資高達五十萬貫,是大宋如今最高的工程成就。

  蘇油點頭:“汴海鐵路全長一千兩百里,觀兒明日便能在海州城里吃海味了,不過扁罐你得把觀兒照顧好。”

  “對了,東海水晶馳名天下,別忘了給觀兒買幾件首飾。順便也給弟弟帶幾塊原礦回來。”

  扁罐看了看漏勺,兄弟倆差了五歲,但是在成熟度上卻分別屬于兩個階段,笑著伸手過去揉了揉弟弟的肩膀,然后對蘇油問道:“父親有什么要帶的嗎?”

  蘇油說道:“要不你給我托運一百斤海鹽回來吧,如今京中都用雪鹽,這原始的海鹽反倒是不見了蹤影,那天我和漏勺逛了兩個萬貨集都沒有找到。”

  石薇不禁有些好笑:“有了更好的鹽,干嘛還要原鹽?”

  蘇油說道:“鹽焗菜不用原鹽就少了風味,說得鹽焗堅果你不愛吃似的。”

  石薇都懶得理他,對扁罐說道:“楚州有個怪醫,是張文潛的娘舅,楊介楊吉老,你們倒是可以去拜訪拜訪,順便幫我帶點醫學院的新藥去給他,他的醫學倒是與天方醫學有幾分相似。”

  楊介出身是泗州醫學世家,自幼聰明,舉孝廉不就,立志學醫,懸壺濟世,每多奇效,遂成一帶名醫。

  泗州處決犯人的時候,郡守遣醫生及畫工解剖胸腹,察驗臟腑,并一一繪制成圖。

  楊介取此圖參校古書,又取煙蘿子所畫,整理訂正益以十二經圖,撰成《存真環中圖》一卷。

  其中有內臟正背側面圖,心氣圖,氣海隔膜圖,命門大小腸膀胱圖等,是華夏古代人體解剖學的傳論。

  他的厲害之處是善于治療棘手的疑難雜癥。如今大宋醫學以運氣學說為主流,而楊介卻反對根據運氣巡方用藥,自成一套體系。

  有一富翁的公子突然患上一種怪病———在他眼中,所有正物皆以為是斜的。

  家中的書桌椅子之類本來擺放的整整齊齊,方方正正有條有理。富家子非讓家人重新挪移令其斜位,惟如此他才以為正。

  尋遍醫家,盡皆束手,富翁親自帶領兒子登門請求楊介為兒子診治。

  楊介望聞問切后令其父先歸,留下其子在楊家,擺下一桌酒菜,并找人陪他喝酒。

  席中楊介不斷酬勸富家子開懷暢飲,一直讓他喝的酩酊大醉,方才罷飲。

  酒后,楊介讓人將他扶起坐進一頂大轎,讓轎夫們抬著患者,顛顛轉轉久之,再令他坐塌而臥。

  次日醒來,楊介叫人送富家子回家。那小子到家后,看家中以前斜視之物都讓理正。

  這一飲一醉,一顛一轉,病竟然好了。

  其父母十分高興,問楊介是如何治好了兒子這個怪病的,楊介回答:“令嗣無他疾,由于喝醉酒,沒有正形,醉中摔倒,倒肝之一葉搭于肺上不得下,故視正物為斜。”

  “令復飲之醉,則肺脹,輾轉之間,肝不下垂矣,藥安能治之哉!”

  王定國從南海歸來,抵達都梁時病風頭疼,訪求名醫治療。

  楊介收治,連進三丸,病痛立即消失。

  王定國感到神奇,懇求其方,楊介告訴他:“則用香白芷一味,洗曬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荊芥湯化下,即可祛病。”

  因在都梁境內得丸,具有神奇的療效,王定國便將之命名為“都梁丸”,寫信給蘇油說發現了一個名醫。

  再一打聽不是外人,原來是張耒張文潛的娘舅,而張文潛又是“蘇門四學士”之一,這就好辦了。

  荊王趙頵以醫學院教授一職相召,命他來京。

  蘇油說道:“要不這樣,扁罐你便以迎接楊介入京為由,回來的時候順便將他帶來,免得到時候落人口實,說你隨便搭乘火車。”

  扁罐說道:“孩兒理會得,此次搭乘火車還有一項任務,是去海州轉船,將登海鐵路后期規劃給宗叔送去。”

  蘇油問道:“海州那邊安排好了?”

  扁罐點頭:“飛魚號在那邊等著我們。”

  蘇油又問道:“萬一觀兒暈船怎么辦?”

  “呃……”

  扁罐只想著跟老婆顯擺自己的航海技術,順便帶畢觀游玩幾個風景絕佳的海島,卻沒有想到這一層來。

  畢觀淺淺笑道:“沒關系的,如果暈船,就在海州游覽也行。”

  蘇油也就沒再說什么:“夫妻之間就是多體諒,什么事情都商量著來。觀兒你也別事事遷就,還有那些家產,你要是管理起來嫌麻煩,就委托給史家的信托行。”

  “你文理皆精,所作的《倫理訓類》,太皇太后和陛下都贊過的,還是要多在學術上下功夫,別因為家中瑣事,辜負了這份天資。”

  這刻畢觀心里真是萬分感動,低頭道:“是,謝謝爹爹。”

  庚午,北方普遍降雨,遼國的旱情終于得以徹底解除。

  不過這次雨來得又有些偏猛,遼主以大雨罷獵。

  遼國這幾年的霉運,走得頗有大宋熙寧年后期的風范。

  本章未完,請繼續閱讀!

  乙酉,命呂大防為西京奉安神宗御容禮儀使。

  九月,乙卯,發太皇太后冊寶于大慶殿。

  丙辰,發皇太后、皇太妃冊寶于文德殿。

  禮制是個繁瑣的東西,神宗朝的余事,到今日方算是完全走完。

  河東路,太原府。

  河東路提點刑獄畢仲游穿著麻衣草鞋,戴著斗笠,一副力夫的樣子,正在太原府常平倉對面的旗亭里喝著大碗茶。

  太原府往北三百五十里,就是黃嵬山和雁門山重要隘口陽武寨,陽武對面,便是遼國最南邊的一座城市——武州。

  河東路按訪使劉正夫穿著一身道袍,一手舉著一張占卜行醫的布招,一手拿著游醫的鈴鐺走了過來。

  牽一發動全身,河東路乃軍事重要地區,武人在這里的勢力龐大。

  現在已經查明,太原府常平倉使黃圖祿,勾結祈州通判華中佑,陽武寨知寨史文韜,將太原府、祈州地常平倉相互添撲,調出糧食,用于走私。

  為了填補走私空缺,去年朝廷寬減役錢,兩人聯手做賬,將寬剩錢通通轉到了常平務上,又在朝廷賑濟北方旱災的時候,不顧百姓死活,克扣救災糧!

  而且令人發指的是,救災糧兩人沒有用來填補虧空,而是喪心病狂走私去了遼國!

  蘇油恢復常平,增設救災倉,目的就是平準北方糧食價格,如今宋地河北四路的糧價,基本還能控制在七百文一石。

  然而遼國災情嚴重,一石糧食能夠賣到一貫半以上,兩斛就能換到一頭牛犢,中間是翻倍的差價。

  臨行前蘇油曾經交代過三人,北方軍事為重,此行的目的主要還是解決問題,得注意度的問題。

  不能傷筋動骨,不能過度擴大打擊面和增加打擊力度,要注意收著點。

  可是等到三人到了河東,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不由得義憤填膺。

  老農攀著劉正夫的馬韁哭喊:“朝廷屢降申斥,要顧念我們,可救災的糧食在哪里?在哪里?”

  畢仲游坐鎮太原,調閱刑檔,發現河東路諸處牢獄都裝滿了人,里邊多是因饑餓而流離就食的災民。

  御史呂陶按視常平,卻發現一路的賬冊盡皆完善,抽檢倉庫,各地常平倉除去救災的那部分,也算是充實,賬面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賬面再怎么扎實,也和河東路的實情明顯不符,很明顯,救災糧莫名其妙地沒了去向!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