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210 亮瞎眼的丹陽縣政績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楚氏贅婿

  丞相府。

  各部門的眾官員們來到丞相府,開始忙碌了起來,加班加點干活,審計各郡縣的政績。

  此外,御史臺的御史大夫王肅,和眾御史們,也前來丞相府辦公,對政績進行監督、核查。

  若是發現數據有可疑之處,立刻便會派當地的御史,進行核查。

  大楚皇朝百郡、千縣的一份份政績清單,如雪片一樣送往丞相府,進行審核。

  “我大楚皇朝過去的三年半時間里,總體上還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雖然有些郡縣出現了洪澇、蝗災、旱災、瘟疫,但好在影響不是太大,僅限于數郡之地,只要及時救災賑災,還是很容易控制住災情!”

  孔寒友高坐于丞相府大堂的主相座位,臉上帶著淡笑,輕松的翻閱著各郡的政績清單。

  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

  他將迎來自己就任丞相之后,第一個政績大豐收。

  等這份政績清單出來。

  就是全國郡守、縣令升遷大調動了。

  最拔尖的一成要升遷,中間的八成保持原位,最墊底的一成則罷免、隱退。

  這次大考,最少也要擼掉十名最差的二千石郡守的官帽。

  換十個最牛的新縣令,頂上去。

  借此鞏固儒派官員的地位,自然是他信手拈來的事情。

  除了孔寒友、王肅之外,丞相府的副相蕭恭望,以及各部九卿高官,太常盧梓、大農令楊褚、廷尉鄭景榮等具在,一起審核這些政績清單。

  丞相府的各衙門看到這些政績清單,都是面帶喜色,喜滋滋。

  蕭恭望點頭道:“主相所言不錯,況且如今朝廷富庶了許多,也有足夠的余錢去處理災情。

  百郡千縣治理出色,我們這些年的辛苦,也算是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皇上若是看到這些政績奏報,定然會欣慰,大加贊賞!”

  這次全國郡縣政績大考,涉及到七大項。

  一、戶口增額。二、農田、糧食增額。三、稅賦增額。四、入學蒙童。五、賊寇清剿。六、官司命案。七。其余朝廷特列考核。

  每一項,都有專門的九卿大臣負責。

  大農令楊褚,掌管戶口、田糧、稅收等財政。

  太常盧梓,掌管宗廟禮儀,兼管大楚的文教,對文教這一塊當然要親自清查。

  廷尉鄭景榮,掌管賊寇、司法審判,對百郡千縣的縣令們的大案、命案,都要進行一次大清點。

  每一項都要進行嚴格的審核。

  最終,對百郡千縣拿出一個評分排名。

  全國郡縣政績大考的排名,是以“增幅”來算的。

  這意味著,不管是富縣、窮縣,只要今年比去年的人口、耕地、稅糧、稅錢增加了,賊寇、官司減少了,就算是出色的政績。

  增加,這部分郡縣只占了一二成。

  持平,上下輕微起伏,政績一般的郡縣,占了全部郡縣的七八成以上。

  反減,那就是政績退步,這部分郡縣也占了大約一成。

  絕大部分的縣令,其實也就只能做到持平,或者微量的增產。

  能不退步,已經算是不錯了。

  遇上天災,糧食大幅減產的郡縣,那都是倒霉蛋。

  不過這也正常,古代生產力低下,幾十年沒多少變化,都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大楚皇朝立國六七十年,已經過了最初的大開荒,人口大增的高速發展期,國力增長緩慢而平穩。

  雖然人口、新耕地還在輕微的增長,但是速度顯然是非常慢了。

  “這位秣陵縣令董賢良,上任短短小半年,政績相當的喜人啊!

  開墾荒地增加二成,糧稅增產一成、錢稅增加半成。

  尤其是鼓勵鄉紳辦學,民間私塾的數量足足增加近一倍,全縣入學的蒙童多達三百名之多。

  董縣令顯然是對文教極為重視,做的非常出彩。”

  太常盧梓拿著秣陵縣上報的政績清單,大為贊賞道。

  “嗯,蕪湖縣晁方正縣令治下,變化也是如此明顯。半年,耕地增加兩成,糧食增產一成,稅錢增加高達二成,好啊,丞相大人是名師出高徒!”

  “兩位縣令的政績如此出色,足以列入千名縣令,前十之列了。”

  丞相府的眾大小官員們都是贊不絕口。

  上任才半年,耕地高達兩成的增幅,那是相當大的政績了。很多縣令干了四年,也沒能干出這份政績來。

  為何兩位縣令如此出色?

  他們這些大官們,心里都有數。

  兩位縣令自身的才能,自然是非比尋常,已亥年歲舉殿試前四名的牛人。

  他們的實力當郡太守都綽綽有余,干縣令那自然是輕輕松松的事情。

  但自身實力,并不是這份政績出色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的恩師——當朝主相孔寒友大人的身份,這個后臺更是雄厚的不像話。

  當地的鄉紳、地主、大戶們誰敢不給面子!?

  紛紛巴結,主動出錢、出人力,大力開荒,捐錢鋪橋鋪路,給兩位縣令做出政績來。

  換成別的縣令,不先給鄉紳、地主們足夠的好處,誰會鳥他們?縣令說話也未必好使。

  甚至郡守大人都給他們相當大的資源傾斜,幾萬兩銀子的賑災款,最先調撥到兩縣,讓他們避免了旱情的糧食損失。

  有當朝丞相大人為后臺,有丹陽郡守謝安然的幫襯,有當地鄉紳地主們竭力討好,傾斜了如此大的資源。

  區區兩縣之地,想要做出出色的政績來,太容易了。

  董賢良、晁方正,這兩位縣令,肯定能在全國郡縣大考,進入千名縣令的前十名,晉升郡太守,也是順利成章的事情。

  光是他們兩人,便能占兩個新郡守的名額。

  其他的上千名縣令,當然是各憑本事,各找關系,各顯神通,沖擊政績,去搶剩下八個晉升郡守的名額。

  這個競爭,當然是無比的激烈和殘酷。

  十名縣令里面,只有一人能晉升郡太守。

  絕大部分縣令都毫無希望做到百里挑一,只能以縣令身份,終老官途。

  “報!”

  一名小吏匆匆進入丞相府,遞上奏函,“丹陽縣令小昏侯楚天秀,派人送來丹陽縣政績清單!”

  “哦,拿來看看!”

  大農令楊褚道。

  政績清單,最先審核的,是人口、耕地、錢稅、糧稅,這幾項。

  都歸他這大農令來審核。

  那小吏連忙將政績清單遞交上去。

  楊褚取過清單,飛快的掃了一眼丹陽縣令小昏侯楚天秀上報的政績清單,各個項目。

  他懵了一下,臉色驚變。

  懷疑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瞎了。

  仔細在看,依然是如此,沒有絲毫錯。

  楊褚的手有點抖。

  這....簡直亮瞎他的眼啊!

  小昏侯,不會是嫌棄丹陽縣的數據太難看,故意在后面多加了一個零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