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一十九章 破局之策?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傳奇1997

  雖然再次被臺積電起訴,但中芯辦公室里的整體氣氛,看起來一切正常。

  或許對于大多數普通員工而言,

  這種涉及到公司命運的大事,離他們還很遙遠……

  反正之前公司上市時也曾遇到過臺積電的訴訟,最后不也和解了嗎?

  這種大事,自然有老板們去操心!

  最近中芯在全國各地的工廠和生產線,或者投產或者擴容,工作量大增,各種事務繁雜,每個人都忙的四腳朝天。

  再加上今年中芯因為工廠規模擴大和制作工藝技術的提升,一些國外大客戶的訂單,也都進來了。

  所有員工都對中芯的未來充滿信心,公司里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隋波一路進來,看到這副景象,心里也非常感慨……

  當十幾年后,面對美國制裁時,

  人們發現,國產芯片制造唯一的希望——中芯國際,卻遠遠落后于國際領先水平的臺積電近十年的技術差距,紛紛感慨:誰能拯救“中國芯”?

  其實在2006年的這個時候,

  中芯完全有機會像臺積電一樣,成為能夠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先企業!

  要知道,

  臺積電雖然現在已經是市場老大,占據了全球一半的市場份額。

  但是在芯片的制造工藝上,其實并沒有領先其他公司太多。

  臺積電的真正崛起,

  要到2010年,張忠謀突出奇兵,跳過了32納米,直接推出28納米制程技術以后,

  直接把三星打懵逼,搶到了蘋果的Iphone系列產品芯片處理器的訂單。

  這才一路領先,抓住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興起的時代機遇,開啟了“黃金十年”迅猛發展。

  也成就了其“全球芯片代工霸主”的地位!

  隋波越發感覺到心情的沉重。

  這次和臺積電的“訴訟戰”,對于中芯,乃至中國芯片產業而言……

  只許勝!不能敗!

  眾人來到會議室落座,

  王院士說是開個董事會碰一下。

  其實像中芯國際這種上市公司,一年兩次的董事會不是小事,都是要發布公告的……

  而且董事們分散在全球各地,也不是那么容易湊齊的。

  在座的幾人中,

  只有王院士、隋波、張汝京三名董事,江上舟這時還只是個“顧問”。

  張汝京坐下后,說道:

  “華登的陳總正好在魔都,他一會兒就到,我們先討論。

  其他董事晚一點會參加電話會議……”

  隋波點頭表示明白。

  中芯的董事會在上市后進行過改組,之前投資的很多風險投資,都已經套現退出了。

  再加上去年剛剛向“星漢控股”,以8.85港元/股的價格,定向增發了價值1億美元的881,355,90股股票,占總股本的2.87,隋波也因此進入了中芯董事會。

  目前中芯國際董事會構成為:

  董事長:王陽元;

  執行董事:張汝京;

  非執行董事:蔡來興、隋波。

  獨立非執行董事:徐大麟、周延鵬、川西剛、蕭崇河、陳立武、SeanHunkler。

  可以說,基本上現在中芯的董事,都是對芯片產業有戰略考慮,并對中芯發展有所幫助的人。

  隋波感到欣慰的是,

  至少在這個時候,中芯內部是穩定的!

  不會出現前世,在訴訟失敗,張汝京離開后,股東分歧而發生內訌的情況……

  只要內部團結,才好集中精力處理外部的問題!

  他開始詢問起這件事的具體情況。

  說起訴訟的事,張汝京又是氣憤,又是激動:

  “明明剛剛達成和解,這才剛過了不到一年,臺積電就又翻臉了……

  說話不算話,簡直是欺人太甚!

  他們說我們違反與臺積電達成的和解協議,使用不法手段盜用公司商業機密……

  這簡直是胡說八道!

  還說我們為節約時間和研發費用,“陰謀竊取”了臺積電的多項保密技術。

  理由居然是,臺積電的研發費用大約為15.31億美元,

  而我們中芯所有工藝技術的研發中僅花費了2.36億美元……

  這只能說明我們的研發效率高,大陸的人員研發成本低!

  這種理由,完全是沒有根據的臆測和誹謗嘛!

  他們還說,我們從臺積電及其關聯公司聘用100多名關鍵性雇員、誘使臺積電員工違法提供保密信息……

  這還是上次訴訟的那一套!

  我們剛剛和解,怎么可能去做這種事呢?”

  在張汝京有些混亂的描述中,隋波漸漸聽明白了臺積電訴訟的大致內容。

  其實從02年開始算起,這已經是臺積電第四次訴訟中芯了……

  內容不外乎都是拿“知識產權”來說事兒。

  用張汝京的話說:

  “這就是張忠謀的一種策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針對對手實施這種手段。

  目的不是獲得賠償,而是延緩對手的發展。”

  “這一年多來,無論在技術、產業布局、商業模式,還是資本的實力上,我們都取得了顯著的發展。

  而臺積電卻因為臺灣地區的政策限制,無法來大陸投資生產更高的技術產品。

  臺積電現在就是想通過訴訟,來阻礙我們的追趕勢頭。

  同時讓那些大客戶出于擔心知識產權問題,不給我們下訂單!”

  隋波聽明白了……

  其實臺積電“打壓”中芯國際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爭奪中國市場的份額。

  從去年開始,中國就超過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

  今年中國市場的芯片需求在623億美元左右,明年預計中國市場規模超過5400億RMB!

  而作為中國最大的芯片代工廠,

  中芯國際這兩年里迅速發展,已經接連搶下了國內不少的訂單。

  從去年的業務增速來看,

  臺積電的增速是36,而中芯國際的增速則高達688!

  而中芯業務增長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來自于中國市場。

  雖然臺積電家大業大,

  但是也不敢忽視中國的巨大市場,更不敢忽視中芯這種恐怖的成長速度……

  這時候不打壓,一不留神,中芯就真的崛起了!

  第二,壓制中芯國際的技術升級速度。

  目前中芯國際已將制造工藝,迅速推進到0.13微米甚至90納米。

  并且剛剛獲得了65納米技術!

  而臺積電在大陸還只能提供0.25微米的工藝……

  最重要的是,臺積電自己也才剛剛量產65納米。

  要是再等一段時間,中芯就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去搶臺積電真正的大客戶了!

  于是臺積電再次打官司阻止中芯國際。

  像臺積電在訴狀里,

  控訴中芯國際將臺積電的商業機密,運用于制造0.13微米或更小之工藝產品。

  其矛頭,就是直指中芯最高端的制作工藝技術,限制其在這個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對此,張汝京也是一一提出反駁的意見:

  “我們的0.20微米、0.16微米特殊記憶體技術來源于富士通;0.21微米、0.25微米靜態記憶體來自東芝。

  在純粹的邏輯電路方面,

  0.18微米技術是從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轉來;0.13微米技術則來自歐洲半導體研究所;

  0.14微米、0.11微米以及90納米的先進動態記憶體則來自英飛凌。

  而在收購摩托羅拉的天津工廠后,我們在5年內可以免費使用摩托羅拉半導體的知識產權,包括0.13微米、90納米以及更先進的技術。”

  他說的都有道理。

  但是隋波也只能是搖頭苦笑……

  老張啊,你這樣避重就輕是不行的!

  為什么這次訴訟,臺積電最終勝訴?

  不錯,中芯國際的確是為了避免臺積電的專利和訴訟風險,一直都在從各方面通過多種方式來獲得技術授權。

  但是,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核心弱點——中芯的大部分核心工程師出自臺積電!

  這必然導致了在中芯在建設芯片工廠、生產線、技術研發的過程中,不自覺的大量采用了臺積電的技術標準和工藝……

  這也是中芯上次敗訴,不得不和解賠錢的原因。

  這么短的時間里,

  就算有了新的技術,這么多工廠,底層的技術和標準,又怎么可能那么快的全盤更改呢?

  臺積電抓住這一點去搞你,自然是一告一個準!

  當隋波問道:

  “張總,上次我建議你和臺積電談一下,徹底解決這個隱患,難道是沒有談好嗎?

  怎么又鬧出了這一出?”

  一句話,就讓本來滿面怒容的張汝京楞住了,老臉一紅,沒有說話。

  他當時根本就沒把隋波的話放在心上。

  都已經和解了,還有什么好談的?

  現在被隋波一問,頓時覺得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隋波看他的表情也就明白了,笑笑不再說什么。

  他開始思索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像前世那樣,提起反訴,針鋒相對肯定是不行的,只會讓矛盾激化。

  倒是可以積極應訴。

  美國的這種專利訴訟大多會很漫長,尤其是聘請有足夠經驗的資深律師團,打個幾年都正常,先拖住臺積電的攻勢。

  其次,輿論攻勢。

  臺積電剛剛和解就再次訴訟,這一點從商業角度而言,是不太地道。

  惡意競爭的意味非常明顯,可以從這方面入手,爭取輿論上對中芯方面的支持。

  第三,最重要的,還是要和臺積電徹底和解。

  解鈴還需系鈴人。問題的關鍵還是在張忠謀身上……

  雖然去年張忠謀已經計劃交班,由蔡力行接任臺積電CEO。

  但是張忠謀依然是臺積電真正的“國王”,他的意志仍然至高無上。

  張汝京和張忠謀因為當年“世大”的事情有心結,這也是兩家始終談不攏的一個原因,后來甚至張汝京直接被逼走。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個“中間人”出面緩和一下。

  隋波倒是有興趣,

  去見見這位一手締造出芯片代工產業的“全球芯片教父”。

  未來星漢和臺積電的合作機會,也有很多……

  當然,這也解決不了現在臺積電和中芯國際“斗爭”的核心問題。

  張忠謀在商場的作風非常強悍。

  他早年在德州儀器的時候,曾把英特爾打的退出內存市場……

  執掌德儀半導體業務的近十年里,所向披靡,被稱為“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

  由此可見,他既然盯上了中芯國際,不把中芯打下去,一定不會干休的。

  還好,今年張忠謀已經75歲了,又處于“半退休”交班狀態。

  心態或許會比年輕的時候,更平和一些……

  另外,接下來兩年,金融危機和移動互聯網崛起。

  這兩個機會,也是可以利用的……

  該怎么和張忠謀談呢?

  看到隋波陷入沉思。

  張汝京和江上舟等人對視了一眼,都安靜了下來,等待著隋波的意見。

  雖然隋波很年輕,

  但他在商界里一向以“深謀遠慮”、“神鬼莫測”而聞名。

  眼前臺積電的這次訴訟來勢洶洶,看似沒有什么好的應對辦法。

  他們都希望隋波能夠另辟蹊徑,想出什么令人驚喜的破局之策。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