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325章 張三多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拼搏年代

  父輩間的良好關系,未必會延續到下一代身上,呂冬和馬明初次接觸,談不上相談甚歡,但也能找到共同話題。

  說到底,馬明是個在校的大學生,還是有著良好家教的在校大學生。

  呂冬這種混跡社會多年的好油條,說起話來的時候,自然會挑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馬明既然對考古有興趣,呂冬就跟他說考古。

  呂冬當然是門外漢,說起專業化的東西一竅不通,但聽著馬明的話,總能接的上。

  “太東的統治者?”呂冬想到青照曾經名震全國的一次考古發現,今世到這都沒出現,馬明又是省大的學生,難道跟這有關?他試探問道:“不會是漢朝的吧?”

  馬明笑著說道:“不是,那個太久遠了。”他簡單解釋道:“我今年大四了,導師讓單獨列個小課題,遠的我一個人弄不了,找個近點的試試,看中了民國期間我們太東的一位名人。”

  說的是民國太東的統治者,呂冬多少有點概念,畢竟太東出過幾位,尤其大熱的電視劇《燕子李三》上就有一位,他問道:“難道是韓復榘?”

  馬明揭曉答案:“比韓復榘早,張宗昌。”

  這人在泉南留下過無數傳聞傳說,后人更是在他身上添油加醋,硬生生塑造了一個混世魔王出來。

  關于張宗昌的傳聞太多太多,連呂冬這種文化程度一般,不怎么愛看書的都聽說過不少。

  呂冬點點頭:“原來是張三多。”

  “張三多?”馬明有點詫異,不太理解。

  這次輪到呂冬解釋:“槍多,錢多,姨太太多。”

  馬明忍不住笑起來:“你這人,有點意思,形容的挺貼切,這個三多,概括了張宗昌的很多特點。”

  呂冬好奇問道:“這人年代不算遠,你做關于他的課題,哪方面的?”

  “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坊間盛傳張宗昌擅長寫詩。”馬明一本正經說道:“泉南,包括周圍幾個城市,流傳著很多關于張宗昌的打油詩。”

  呂冬回想一下,貌似還真聽說過:“我記得張宗昌寫過一首詩,求雨的還是干什么,說要炮轟老天爺?”

  談到專業方面,馬明很嚴肅:“當時太東大旱,泉南士紳鄉老擺神壇求雨,張宗昌也參加了,連續求雨兩天,滴雨未下,張宗昌放狠話氣急離去。后面就有傳聞,張宗昌扇了龍王爺神像耳光,還作詩一首。”

  他念道:“玉皇爺爺也姓張,為啥難為張宗昌,三天不下雨,先扒龍王廟,再用大炮轟你娘。”

  這打油詩,頗有幾分張日天的風采。

  還傳說為了炮轟老天爺,張宗昌讓人把大炮拉到千佛山上。

  呂冬說道:“按照坊間傳聞,這位張大帥,跟乾隆有一比。”

  馬明又說了一首詩:“傳說大明湖是張大帥的最愛,張大帥去大明湖賞荷花,最喜歡荷花上的蛤蟆,于是賦詩一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跶。”

  這樣的打油詩太多了,至于是不是張宗昌所做,就沒人知道了。

  說起來,這打油詩的水平,跟七叔有的一拼。

  “民間傳說不能作為證據。”馬明很認真,明顯不是開玩笑:“所以我準備開一個課題,找資料做認證,驗證這些詩作與張宗昌的真實關系。”

  聽到這話,呂冬總算明白,于占龍為什么要說馬明不靠譜了。

  普通人眼里,這些諷刺張宗昌的打油詩,是不是張宗昌所作,有什么關系?

  只能說,專門弄個課題研究張宗昌的打油詩,果然不一般。

  這或許是專業不同,所以想法就不同?

  呂冬問道:“這個有研究的價值?”

  “對于國家機構來說,沒有必要,但個人興趣愛好,可以查查資料,找下證據。”馬明想的其實也不少:“張宗昌可能是一個橫征暴斂的軍閥,但一個沒有父親,母親又改嫁,孤苦無依的窮孩子,最終成為一代梟雄,值得研究研究。”

  呂冬覺得這話也挺有道理:“從流氓無賴,變成一方督軍,張宗昌不可能是傳聞中那樣。”

  “歷史在發生的那一刻就失去了真相。”馬明的文化素養對得起大學生的身份:“我們做考古的,不就是從蛛絲馬跡當中,盡可能去還原歷史真相嗎?”

  呂冬點頭:“也是。”

  馬明碰上一個似乎對考古挺有興趣的人,話有點多:“有些歷史真相,或者說常識,說出來往往很驚人。”

  呂冬順著他的話問道:“比如?”

  馬明舉了個例子:“乾隆與華盛頓是同一個時期的人物,他們都死于1799年。”

  “真的?”呂冬感覺不對:“為什么我覺得一個是古代人,一個是現代人?”

  馬明說道:“這是真的……”

  他又滔滔不絕的說了一大通。

  呂冬充分擔當起了聽眾的重任。

  說著歷史和考古,呂冬又想起之前想到的事,一個因為他的出現而改變的事情。

  洛莊漢墓到這都沒出現!

  因為這一墓葬群就位于呂家村去縣城的主干道旁邊,曾經他下了高中整天在縣城瞎胡混,來來回回都要經過發掘現場,所以有些印象。

  那時候大水沖過呂家村,一路往南走,導致封土堆浸泡倒塌,水落下去以后,部分夯土層露出來,招來了盜墓賊,等到相關保護單位發現,盜墓賊已經打洞偷東西跑了,青照縣只能進行保護性發掘。

  結果,盜墓賊挖開的只是眾多陪葬中很不起眼的一個,隨著發掘進行,很快驚動了省市級的博物館,據說后來國家派了專業隊伍下來。

  別的呂冬不太記得,只記得發掘出大批編鐘和編磬。

  去年的洪水,沒有沖垮呂家村大堤,自然談不上沖到南邊來,那片地還好好的躺在那里。

  要不是馬明說到考古,呂冬根本想不起這些來。

  呂冬邊與馬明聊著,邊想這事,那邊經常走,地好好的,還有人種著,這要跑去上報,根本就說不清楚,屬于自找麻煩。

  如果沒有盜墓賊發現,先人的遺體和東西,繼續躺在地下,是不是好點?

  呂冬突然冒出這么個想法來,他這方面見識和文化都嚴重不足,也做不出合理的判斷。

  但現在是不可能上報的,不容易說清楚。

  于占龍打完電話回來,看到呂冬和馬明相談甚歡,說道:“呵,你們聊的挺投機。”

  呂冬接話道:“我對古文物和歷史挺感興趣,馬明給我說些基礎知識。”

  家里以及周圍的人,一些讓去從商,一些讓去從政,還有一些讓去參軍,對考古沒任何興趣,認為這是不務正業,馬明碰到一個愿意聽他說聽他講的,心情也不錯:“考古,是一門嚴肅的學問!”

  這話沒錯,但當考古課題與張宗昌和打油詩聯系在一起,就有那么點不嚴肅了。

  不管怎么說,見到倆人聊到一塊去,于占龍還是樂見其成。

  上一代,也樂于見到下一代能像他們那樣,互幫互助。

  時近中午,馬主任回到客廳,很快開飯。

  四個人倒也有說有笑,呂冬偶爾也說些呂家村的發展和趣事。

  馬明還專門跟呂冬互換了手機號,青照是個古縣城,有不少古建筑,馬明雖然在省大老校區,但也去過青照,聲稱做完張宗昌與打油詩這個課題,就去青照找呂冬,讓他帶著去看看那些歷史古跡。

  比如傳說中李清照的故里。

  青照最有名的歷史文化名人無疑就是這位一代詞宗。

  就像所有名人的故鄉總有爭議一樣,圍繞著李清照的爭論同樣不少,像泉南就想讓李清照的家安在市區。

  你跟我搶李清照,青照就跟泉南爭辛棄疾。

  據說兩邊的文化界一度鬧的不可開交,根據坊間小道消息,兩邊磋商之后,最終給兩位名人安了家。

  泉南不跟青照搶李清照,青照絕口不再提辛棄疾。

  告辭離開的時候,于占龍單獨叫住呂冬,叮囑幾句:“做生意一步步來,別太著急,打好基礎是關鍵。還有,不用縮手縮腳,擔心些有的沒的,別的我不敢跟你保證,起碼能讓你有個相對公平的從商環境。”

  呂冬不是馬明這樣還在上學、又沉浸在自己專業里的學生,明白這話的份量,說道:“是。”

  馬主任又說道:“沒事常來玩,下次帶女朋友過來。”

  呂冬笑:“嬸子,以后我就常來麻煩你了。”

  馬主任也笑:“不麻煩,有個年輕人,家里也不冷清。”

  馬明戴好頭盔,騎上摩托車,先走了。

  呂冬隨后上車離開,開車去泉南路的時候,忽然想到個事,這就快到圣誕節了,雖然他對洋節沒啥興趣,但人在大學城里面,不可能不受影響。

  一個人怎么都好說,有女朋友就不一樣了。

  呂冬想了一路,來到泉南路上,專門進趟貴和購物廣場,去一家外國皮具專賣店,買了個女士錢包,等平安夜的時候送給宋娜。

  后面的兩天里,呂冬仍然待在泉南,與光美的范云明和銀座的張明宇磋商,終于達成合作共識。

  明年銀座開業的北園店和八一店,光美電器和呂氏餐飲都會作為招商商家入駐。

  至于后面的合作,還要進一步磋商,但大前提已經達成,剩余的都是些邊邊角角的條款。

  隨著時間,相關消息也傳開了,有人竟然找到呂冬這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