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24章 棉花之都、鐵路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選擇文化勝利

  自1825年英國建成斯托克頓至林頓總長27公里的鐵路開始,鐵路這種高效快捷,且成本低廉的運輸方式成為了世界各國決定國家實力,展現力量投送能力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如今,全球(除大明外)的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10萬公里。

  其中大英帝國鐵路總里程已經超過5萬公里,本土鐵路網長達32000公里,印度鐵路總長度接近2萬公里。

  在大約二三十年后,單單印度鐵路的總里程就將達到5.5萬公里。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我帶英鐵路總里程為1.7萬公里。

  我帶印度的鐵路的總里程為6.7萬公里。

  而某個即將崩潰、永遠即將崩潰的東亞國家,其里程為14萬公里。

  至于鐵路的質量嘛,就不談了。

  在這顛簸的馬車中,俾斯麥正在與趙阿千作著簡短的非正式聊天。

  主要是中方“外交大臣”告知他關于后面的行程安排。

  說實話,俾斯麥對于為什么要冒險在里士滿接頭感到非常奇怪。

  因為在他的認知中,南方政府是英國的勢力范圍,到處都是英國人的眼線。

  好在至少到現在為止,大明的外交官們似乎在這里展現出了超然的權力,一路上都很輕易地打發了盤查的迪克西士兵。

  可即便如此,在大西洋沿岸登陸,乘坐馬車橫穿整個北美洲也不是什么好主意。

  普魯士方面原本是希望直接坐船繞道火地島,從南極德雷克海峽那邊繞去鳳都的。

  為了安撫有些神經質的普魯士佬,趙阿千不得不親自和俾斯麥說明情況,并告之火車的安排。

  俾斯麥當然也早就認識到了鐵路的重要性。

  如今普魯士和巴伐利亞各邦都修建起了大量的鐵路線。

  俾斯麥的老朋友,普丹戰爭、普奧戰爭的總指揮老毛奇擔任普魯士總參謀長后,曾經提出過一句名言:“不要再修建要塞了,給我更多的鐵路!”

  在去年爆發的普奧戰爭中,普魯士依靠鐵路向前線輸送了20萬軍隊和5萬5千匹戰馬,對戰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當俾斯麥聽說大明的鐵路居然已經修到了孟菲斯,他大吃一驚,不顧風度地從隨從手中奪過了北美地圖。

  因為國土面積和地形的緣故,美利堅聯邦政府控制的五大湖東北部地區有著大量鐵路,總里程甚至接近英國本土,俾斯麥是知道的。

  (原歷史上,1900年美國總鐵路里程達到20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之合。)

  但是他完全不清楚明國也有能力建設鐵路,而且是跨度如此之遠的超級鐵路。

  由于這幾年北美,尤其是北美中西部地區城頭變換大王旗的速度極快,所以根本沒有出版過一份靠譜的北美地圖。

  俾斯麥手中的地圖還是1850年美墨戰爭剛剛結束后,美國政府為了宣誓對新墨西哥地區的占領而印制的老地圖。

  俾斯麥伸出手指,大約地丈量了一下距離,抬起頭,努力掩飾心中的震驚:“趙先生,你是說,從孟菲斯乘坐鐵路,經過3000公里的路程,就能直達鳳都?”

  趙阿千通過翻譯,搖搖頭道:“不,宰相先生,確切地說,是與孟菲斯隔著新揚子江相望的新渝市,在這里才會有火車站出現。”

  俾斯麥將窗簾拉開,果然馬車并沒有在孟菲斯停下的意思。

  他支撐著手臂,仔細觀察著這座棉花之都。

  這里與其說是一座城市,不如說是一個巨大的棉花轉運中心。

  無數的黑奴正在將綿延無盡的棉花打包分裝,裝上一部部騾馬車和汽車。

  俾斯麥認識這種汽車,他本人就有一輛。

  那是極其昂貴的走私旭日汽車,在歐洲賣到2000英鎊以上。

  俾斯麥當然知道這個價格里有大量的政治因素,在明國本土肯定要便宜。

  但他沒有想到會這么便宜,被當做了騾馬車的替代品,用來運棉花。

  “不好意思,宰相先生,你對于汽車感興趣?”

  趙阿千注意到了俾斯麥的視線焦距,解釋道,“南方聯盟國的道路基建太爛了,只有里士滿和孟菲斯等少數地方適合開汽車,所以為了方便趕路,我們還是給你安排了馬車。”

  “哦……不用在意,趙先生,我的心中只有急切見到朱富貴陛下的炙熱之情。”

  俾斯麥下意識的點點頭,目光卻依然在到處觀察。

  他發現,在孟菲斯的棉花商人既有大明商人也有白人商人。

  當然更多的是黑人。

  黑人奴隸被拴著鐐銬,懶懶散散地干活。

  俾斯麥看到,很多中國商人忍受不了這些效率低下的黑奴,和自己的伙計們一起擼起袖子上前裝棉花。

  一個看上去并不高大的中國人,往往能扛起比黑奴負重多一倍的棉花,巨大的棉花垛與他們矮小的體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趙阿千也注意到了這一幕,但并沒有說什么。

  這一代中國人確實矮小,尤其是廣東人、湖南人,更是小個子。

  不過隨著大明肉蛋奶保障計劃的鋪開,尤其是學校免費午餐的落實,趙阿千相信下一代大明人一定會高大得多。

  俾斯麥倒是沒有趙阿千那么多感慨。

  這個時代歐洲人其實也沒多高,身高也不如北美,畢竟北美的糧食肉類要比歐洲便宜得多。

  至少如今普魯士人算不上高大的代名詞。

  當然,肉食充足、武德充沛(指打獵和打仆人)的容克貴族們還是很高的。

  俾斯麥本人就是其中一個。

  他注意到的是兩撥人的交通工具的不同。

  那些騾馬車基本都是紅脖子押著黑人趕來的。

  而旭日汽車則是明國商人的。

  他們如何開著車將棉花運回大河對岸呢?

  很快俾斯麥的疑惑便解開了。

  一座非跨兩岸的鋼鐵橋出現在了新揚子江上。

  “宰相先生,如果你是下半年來訪,我們就能從孟菲斯上火車了。”

  趙阿千指了指鋼鐵橋下面正在鋪設的鐵軌,上面大量的中國工人正赤著臂膊正在勞動,“這其實是一座鐵路橋,下半部分還沒有來得及完工。”

  “中國人果然是了不起的工匠民族,在我們德意志,都稱贊中國商品!”

  看著這些辛勞卻沒有任何抱怨,效率極高的中國筑路工人,俾斯麥忍不住開口稱贊。

  一半恭維,一半出自真心。

  從照相機到汽車,明貨以高昂的價格和卓越的性能,在德意志各邦都是上流社會和新鮮資本家熱衷購買的商品。

  也正是見到這樣的筑路工人,俾斯麥終于明白為什么明國人能把鐵路修到這里來了。

  不愧是修建了萬里長城的民族啊!

  俾斯麥覺得這一趟美洲之旅或許比自己原本預計的要更加重要。

  其實大明現在的鐵路總里程算不上長。

  濱海鐵路北線鐵路各零散支線鐵路,大明的鐵路總里程僅有1萬公里。

  相當于大清亡國時全中國的鐵路里程。

  不但比不過英國,甚至還比不過小林肯匪幫約翰遜匪幫。

  但是,大明單線鐵路確實非常長,北線鐵路鳳渝線3144公里,應該是目前全世界無可爭議的最長鐵路了。

  尤其是這條路線穿越了密河平原、中央大盆地、北方高原、落基山區,沿途的自然風光不可謂不壯美。

  因為地廣人稀的緣故,三四百公里,甚至是五六百公里不停靠也是常有的事。

  這就給力俾斯麥極大的感官沖擊。

  而“狻猊號”列車組高達55公里的時速,更令他印象深刻。

  俾斯麥坐在貴賓車廂中,望著兩邊飛速駛過的景物臉色久久不能平靜。

  “首相先生,我們大明的火車你覺得怎么樣?”趙阿千問道。

  “快,太快了,有催人奮進的意思!”

  俾斯麥意味深長地道,“我覺得我們普魯士與貴國一樣,很適合這樣的火車,我們都需要這樣的速度,我們現在很需要奔跑和超越!”

  55公里的時速和后世比當然什么也不是。

  甚至在這個時代,55公里也不算快,在美利堅就有70公里/小時以上的內燃機火車。

  但那些火車都是短途的,是在非常優良的地理條件下才能達到的速度。

  而大明的“狻猊號”不僅跑得遠,還經歷各種復雜地形,充分展示了他的強大動力。

  其實大明的火車技術一開始也是很拉胯的。

  當年李鴻章來的時候,火車還只有不到20公里/小時。

  這還是通過范德比爾特家族請了東部的技術專家指導后的結果。

  大明工部一開始自己鼓搗的火車頭根本沒有辦法無故障跑完100公里。

  天才一秒:m.ddbiquge.cc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