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88章 實力、利益、義務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選擇文化勝利

  朱富貴首先發言申明了幾點,闡明大明在南亞問題上的立場。

  第一:大明對于印度不感興趣,無意與德奧友邦爭奪印度之利益。

  第二:印度只是一個英國人生造出來的地理概念,并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

  第三:丹巴山谷達旺一線、達拉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藏民傳統生活區域,是大明烏斯藏都指揮使司的轄地,與印度問題無關。

  第四:緬甸、不丹、郭爾喀、錫金、緬甸、僧伽羅(斯里蘭卡),歷史上一直是中華朝貢國,被英國人所侵占。

  第五:阿薩姆邦等七姐妹邦,是1826年英國人通過《楊達波條約》從緬甸竊取,并劃入所謂“印度總督”管轄的。但緬甸為大明之藩屬,無獨立外交之權力。故此法案是無效且非法的。

  第六:無論是烏斯藏故地,還是大明的朝貢國,又或者大明朝貢國因不平等條約失去的土地,大明都有義務,有能力,有責任,去解救那里的人民。

  朱富貴說完,威廉和阿卜杜勒趴在地圖上,一個地區一個地區進行比對,總算搞懂了這些天書一般的地理名詞。

  說實話,印度對于他們來說,和爪哇也沒有多大區別。

  不過印度每年給大英帝國創造的巨大財富,是令人眼紅的。

  所以在朱富貴畫出大餅之后,兩國才會積極響應。

  無論從事實出發,還是從實力出發,大明劃出的大明核心地區都是合情合理的。

  緬甸也好,喜馬拉雅山南麓小邦也好,達拉克也好,在德奧兩國看來,都是一些邊角料。

  面積是不小,全部加起來足足有100萬平方公里,17個T。

  占到如今英國印度總督府管轄面積的15,但人口只占不到170。

  英國人修建的鐵路、投資的各種礦場,更是幾乎沒有,基礎設施為0。

  所以,大明既然要這些地方,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這就是心態不同了。

  德國心里想的是如英國一樣去印度吸血,屠龍勇士從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成為巨龍。

  奧斯曼想的與德國人差不多,只不過作為哈里發,阿卜杜勒也想著將南亞遜尼派教民置入麾下,以便從東西兩面徹底剿滅波斯的什葉派大本營。

  在傳統的哈里發神權國的體系中,其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阿拉伯人是核心的貴族,突厥語系民族和波斯語系的都是馬仔和奴隸,南亞教民就是奴隸中的奴隸。

  這也是為什么奧斯曼突厥,至少自稱是突厥,的蘇丹自封哈里發,始終得不到廣泛認同的原因。

  他連阿拉伯人都不是,更別說買買提血統了。

  但不管怎么說,對于奴役鄙視鏈最下層的南亞人這一點上面,奧斯曼人與阿拉伯狗大戶們的心態是一樣的。

  所以,無論德意志還是奧斯曼,都從心底沒有把南亞的三哥們當做自己人,而是當做奴隸。

  他們自然更喜歡占據人口稠密,且有英國人打好基礎的印度河平原與恒河平原了。

  朱富貴當然也不會把阿三當做自己人,他又不是大緊哥,對于印度有什么奇怪的好感。

  不過,基于中華文明的傳統,朱富貴是真心實意打算將自己圈下來的地方經營好,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的。

  中華文明圈,哪怕是開化較晚,最為拉垮的滿清,在處理國土國民問題上都要比西方人負責人得多。

  至少天災人禍,滿清政府還是要救災的。

  能力如何不去說,態度還是有的,杏貞都比維多利亞老娘們靠譜一萬倍。

  朱富貴的想法就更是如此了。

  即為王土,便不可將之作為茅廁豬圈,是要負責,要把那里建設好,至少發展水平不能低于世界平均的。

  而且,將之納入帝國版圖,并建立核心,自然是原住民越少越好,原住民越接近華夏越好。

  所以除了地理位置實在突出的斯里蘭卡,朱富貴其他圈定的地方,無一例外都是東亞人種國家。

  同化起來比較簡單。

  不過相比朝日越三國,朱富貴其實對于同化老緬興趣不是很大。

  這群家伙少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沐浴和儒學、漢傳佛教、道教的教化,終歸身上猴子氣重了點。

  不過這也不是事。

  如今的緬甸全是荒山老林,工業革命后的人口大爆炸還沒有發生,人口至多也就幾百萬,遠比朝日越要少。

  而且老緬還欠著朱家一筆血債,永歷老叔爺的血海深仇還沒報呢。

  到時候大明先以護衛藩屬名義將緬甸拿下,再以公羊學派百世之仇猶可復也的名義,出動契卡對緬甸進行全面的清洗,更是沒有任何道德和輿論壓力。

  朝鮮兩百年盡孝,不管是不是表面文章,至少盡到了香火情,自然要賞。

  緬甸忘恩負義,襲擊永歷天子御架,其罪當誅,六師移之。

  賞罰分明,恩威并施,這也是天道公理,為天子的必要手段。

  總之,大明在南亞次大陸要求的利益確實不多。

  威廉與阿卜杜勒對于朱富貴的克制都非常高興。

  經過進一步的談判,當然也有朱富貴從旁教唆,最終一套德國奧斯曼版本的印巴分治方案初步成型。

  大抵就是奧斯曼占據印度河流域,建立一個附庸的埃米爾國或者直接占領。

  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

  德國在恒河流域及德干半島接受英國人的政治遺產,成立德屬印度總督府。

  面積約190萬平方公里。

  兩方各自管理MSL與印度教徒,實行分治。

  與后世蒙巴頓的印巴分治方案的區別在于,并沒有規劃一個臨近緬甸的東巴基斯坦,或者說是孟加拉國。

  這是大明方面強烈要求的。

  羅興亞難民這玩意朱富貴可不愿意粘上。

  占領緬甸后,朱富貴打算第一時間就修墻,鐵絲網重機槍什么都給安排上,絕對不能讓一個黑皮綠芯人溜過來種水稻。

  幾個世紀以來,MSL不斷征服印度,造成了印度教徒與X教徒處于犬牙交錯的狀態。

  各種土王信仰X教,百姓信仰印度教,或者土王信仰印度教,百姓信仰X教的土邦比比皆是。

  說實話,在蒙巴頓方案實施的時候,無數印度教徒與X教徒背井離鄉,遷徙到萬里之外,其中死傷不計其數,絕對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在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引發了大混亂,特別是在旁遮普地區,兩教徒之間發生了難以計數的沖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

  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也有至少50萬人在沖突中喪生,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

  此間產生的不信感和憎惡對之后的印巴關系都產生了影響。

  這一切很難說是不是英國人刻意埋下的雷。

  因為這兩方就算混在一起建國,也未就見得能和平相處了。

  分開過日子說不定是對彼此更好的選擇。

  在這個時代,這一點就不用多糾結了。

  德國與奧斯曼代替英國人后,分治是必然的結果。

  而且沒有了東巴,東印度的教徒遷徙的距離將會更加遙遠。

  在旅途中的死亡率恐怕會進一步上升。

  但,這就是生活吧……

  明靚宗只能為他們默默祈禱,請求佛祖保佑,并在隔離墻上多拉上幾卷蛇腹式刀片鐵絲網。

  三巨頭在歡快的氣氛中決定了印度的分治方案。

  但這一切都建立在擊敗英國人及其盟友的前提上面。

  不能光吃肉不干活。

  所以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時間里,三方又開始商討各自的作戰義務。

  其實也沒有太多好推敲的。

  畢竟就算阿卜杜勒說,他的土雞大軍可以平英鎮露,朱富貴和威廉一世也不敢真讓他一波A上去。

  各國的作戰任務基本上還是基于各自實力的。

  在這個時代,沒有什么比鋼鐵產量更能說明一個列強的實力了。

  受到大明科技外溢的影響,這個時代歐陸列強的鋼鐵產量比歷史上略高。

  目前,大英帝國年產鋼鐵為10168248噸。

  若以唐山市2020年鋼鐵產量為計量標準,約為0.06T。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年鋼鐵產量為2200783噸,約0.012T。

  俄羅斯帝國年鋼鐵產量為509500噸,約0.003T。

  奧匈帝國年鋼鐵產量為503233噸,約為0.003T。

  意大利年鋼鐵產量為399.838噸,約0.002T.

  其他如比利時、瑞典、西班牙等國,年鋼鐵產量都在0.00050.002T之間。

  即英法俄邪惡軸心序列,總計鋼鐵產能約為0.1T。

  而圣神三皇同盟方面:

  德意志鋼鐵產量為3261713噸,約為0.02T。

  奧斯曼土耳其年鋼鐵產量為199779噸,約為0.001T。

  而大明的情況有點特殊。

  目前大明最主要的鋼鐵生產基地,新魯鋼鐵廠的產能為年產鋼鐵400萬噸。

  新鳳騰龍山鋼鐵廠也有70萬噸左右的產能。

  落基山脈東面的新鄭市,利用鐵路樞紐優勢建立的新豫鋼鐵廠,有120萬噸的產能。

  加上各種邊邊角角的小廠。

  大明一年的鋼鐵產量約為600萬噸,約0.04T。

  這也是為什么威廉老弟對朱富貴保持尊敬的根本原因。

  德明的鋼鐵產量加起來就只比英國人少不到100萬噸了。

  但是顯然有一個家伙拖了后腿。

  以至于整個三皇同盟的年鋼鐵產量總和比英法俄邪惡軸心集團少了0.04T。

  為3:5的關系。

  以此看來,未來的戰爭形勢雖有一戰之力,依然不容樂觀,優勢并不在我。

  不過吧……

  威廉老弟和阿卜杜勒老弟不知道的是,大明的鋼鐵產能其實是無限的……

  作為初級工業品,鋼鐵是朱富貴使用手中外匯購買的,最實惠的大宗商品之一。

  就算不考慮鋼材的質量,一個唐山鋼鐵廠就能橫掃整個十九世紀寰宇。

  一噸優質鋼鐵的價格也就幾千塊,如果購買廢鋼就更便宜了。

  實際上,就算是廢鋼,也比這個時代大多數的鋼鐵要優質。

  如果只算經濟賬的話,朱富貴是完全沒有動力發展煉鋼業的。

  預期自己煉鋼,還不如拿鐵礦石去和唐山鋼鐵廠換成品鋼呢。

  哪怕幾十噸換一噸都不虧。

  但冶煉畢竟是工業之母。

  從保障就業、培養技術工人、保障產業鏈完整的角度,朱富貴也根據后世的圖紙,采購部分關鍵設備,搞了自己的鋼鐵廠。

  一年生產幾百萬噸粗鋼意思意思,盡量滿足大明國內的民用需求。

  可如果戰爭一旦打響,朱富貴可不會講什么武德。

  大把大把積累的外匯將會變成源源不斷的鋼材,甚至是萊陽鋼管這樣的鋼材,流入大明府庫。

  不過這些底牌,朱富貴自然不會去和阿卜杜勒和威廉兩個老弟瞎嚷嚷。

  只是說,大明還有幾條生產線正在規劃之中,戰爭中說不定能緊急投產,略微增加點量產。

  威廉也很得意地說,德國同樣也有擴增產能的計劃。

  50億法郎的賠款讓德國人有點飄飄然,花錢總算有點豪氣的感覺了。

  在威廉看來,能到德國將50億法郎全部花掉并見效,德國的鋼鐵產量不說追上英國人吧,和大明接近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

  只不過,這位德皇陛下恐怕永遠也想不到,他說的“擴增產能”,與朱富貴嘴里“戰爭中略微增加點產量”,其本質是如何的天壤之別。

  朱富貴保持著善意的微笑,并沒有戳穿小老弟的妄想。

  在十九世紀,除了鋼鐵、煤炭這些代表工業實力的指標,人力,或者說軍隊總數也是體現一國國力的重要指標。

  人數沒用的話,沙俄也不會成為“歐洲憲兵”了。

  而去年的普法戰爭是新鮮的例子,人數占據壓倒性優勢的普魯士軍勢如破竹地擊敗了“精銳”的法國士兵。

  因此,大明雖然擁有第一的鋼鐵產量,不過在三皇體系中,倒也沒有擺出帶頭大哥的派頭。

  畢竟槍打出頭鳥嘛。

  威廉老弟喜歡耍威風,明靚宗是樂見其成的。

  目前,德國和奧斯曼的常備兵力分別為60萬與80萬。

  相比之下,大明只有40萬,其中還有將近十萬人是農墾師,的確相形見絀。

  不過普遍的兵役制和改進了的鐵路網,使得大明在本土只需要少量的部隊就能快速應付多個方向的敵人。

  當然,打一場世界級戰爭,40萬人肯定是不夠的。

  德國和奧斯曼的常備兵力也遠遠不夠。

  在普法戰爭中,北德意志聯邦軍隊迅速暴兵達到100萬之巨。

  這是滿清這樣的農業國無法想象的。

  如今德國統一,休養一陣子后,暴兵兩三百萬都不奇怪。

  相反,奧斯曼雖然常備軍比德國多,但潛力和動員能力都不如德國人,恐怕也就一兩百萬到頭了。

  而大明到底能動員多少人,這個問題沒法回答。

  坦克什么的不去多少。

  只說步兵,配備了高性能防彈頭盔和陶瓷插板背心的大明陸軍,單兵能力絕對是遠超這個時代的。

  一漢當五胡不是開玩笑的。

  但是,高昂的單兵裝備支出也限制了大明職業軍隊的規模。

  用寶貴的人口送去類似一戰凡爾登絞肉機的戰場上充當炮灰,這與朱富貴的初衷相悖。

  這不是宋襄公式的迂腐,而是有現實考量的。

  大明及其他華人國家占據南北美洲,占據神州,包括從“大印度”地區切出來的100萬平方公里,這些地方都是要人口去充實的。

  滿清人口說是四萬萬,實際可能是五萬萬,但這也遠遠不夠。

  若是沒有足夠的人口,大明去占那么多地方又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朱富貴只能承諾,戰爭中,大明的參戰兵力將不少于80萬。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