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67章 已經有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重生之大建筑師

  林樓找到吳委員,把事情這么一說,吳委員立刻表示了贊成,“這是好事兒啊,這些可都是世界聞名的建筑大師,能請一位到咱們學校來交流,就很不容易了!現在有這么多位要一起過來,確實值得大辦特辦!”

  這要是換成物理界,就相當于把索爾維會議那張照片里的大佬,叫上十來位一起到清華大學開會,這絕對是學術界的一場盛事。

  “走,咱們這就去找校長,今天就把事情定下!要準備場地,要做好接待工作,這些工作可都得盡快開始啊!”說著吳委員就準備起身。

  “吳老師,您看這次有這么多位大師一起過來,要是只聊我的設計,是不是有些可惜了?咱們要不再多加一個議題,講講您的《廣義建筑學》?相信他們肯定也非常有興趣!”吳委員幫了自己這么多,林樓也想投桃報李。

  而且吳委員的《廣義建筑學》也確實有這個分量,值得專門拿出來和這些大師交流一番,讓他們也感受下,中國建筑界可不是只有自己啊。

  能在如此多的大師面前宣講自己的理論,這個建議讓吳委員很是動心,但是想想他還是搖頭拒絕了林樓,“小樓啊,你這份心意我領了!不過這些大師都是沖著你來的,我在中間摻和算什么事兒?”

  “而且,一次會議有一個核心議題就夠了,你的海東博物館項目,值得拿出來說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沒必要再把我的東西加進去,而且我那本書還沒有完成呢,還會等完成之后,再和他們交流吧!”拒絕的時候,吳委員其實還是有些遺憾的。

  因為他也知道,這些建筑大師平日里都非常忙碌,下次再想把這么多位大師召集到一起,可就不太容易了,但是他依舊選擇了拒絕;因為他覺得,這是一次將中國的年輕建筑師推向世界的好機會,自己不應該干擾。

  林樓又說了兩次,吳委員堅決不同意,說得多了他還有點煩,“好了好了,趕緊去找校長吧,再不去人家就該下班了!”

  林樓只好作罷,跟著吳委員一道找到了校長,現在清華的校長是張孝文,五十年代畢業于清華機械制造工程系,初期從事金屬材料教學及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初開始轉攻新型陶瓷材料,去國外交流回國后,先后擔任清華化工系的系主任、副校長,前不久才接任校長一職。

  張校長主要研究方向是電子陶瓷,包括顯微結構特征及研究方法,精細結構與性能關系,電子陶瓷的缺陷化學,復合鈣鈦礦結構材料的有序無序轉變及其對弛豫鐵電材料特性的影響等,成果頗豐,在國內外屢獲大獎。

  他在擔任校長期間,主持了清華的教學改革工作,團結師生推動學校在穩定中發展,推行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中心的各項改革和建設,推進學科結構的拓展,為使高層次人才的培養立足于國內作出重要貢獻,大力推動科研工作,高新科技有較大發展,科研項目、經費、成果和獲得國家級獎勵的數目均有較多增加。

  張校長一聽說有這種好事,馬上答應下來,“我雖然不懂建筑,但是貝大師的名字還是聽過的,那幾位大師倒是沒聽過,不過吳老師你這么推崇,想必也是建筑界赫赫有名的人物,這些世界一流的建筑師愿意來清華做客,我們當然歡迎!”

  “這次交流會究竟該怎么辦,你們建筑系拿主意,學校全力配合,不管場地、經費還是人員,你們只要提出來,我們盡量滿足!”剛上任就遇到這種好事兒,張校長也挺高興的,這種世界頂級大師同時出現在清華,確實值得看重。

  “哈哈,這下北大又該嫉妒了!”辦公室里,有人習慣性地又開始和北大進行對比了,這兩個學校之間的較勁可是老傳統了。

“要辦的熱鬧一些,不過經費還是盡量節省吧!學校眼下也不寬裕!”林樓勸說道,清華北大  每年的經費在全國所有高校里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由于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絕對數量依舊無法滿足學校發展的需求。

  “就算再緊張,這種事情還是要稍微放開一些的,而且別的不說,就你們兄弟倆每年給學校捐的錢,都夠辦多少次這樣的活動了?其它院系要是有意見,讓他們也請大師過來啊?只要他們能請來,我們同樣支持!”

  林樓、林橋給清華捐款的事兒,學生們不知道,這幾位領導可是清楚得很,人家每年給學校捐這么多,現在要辦活動了,學校怎么好意思小氣?

  哎,看看人家,既能在學術上搞出大名堂來,還能給學校捐款,要是多來幾個像林樓、林橋這樣的學生,那咱們學校就厲害了。

  這個念頭剛冒出來,琢磨的人就笑了,這樣的學生絕對是可遇不可求,看看全國上下,除了他倆,那還有第三個啊?清華有了倆,還能不知足?

  有了學校的支持,吳委員馬上就開始安排人進行組織籌備工作,其它建筑設計單位和院校聽說之后,也趕緊和清華聯系,這種和大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可是太難得了,你們一定要帶上我啊!

  然而想來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就算是把學校最大的禮堂騰出來,那也不夠用啊,吳委員只能給每家單位限制名額,同時強調,青年建筑師必須占據一半兒以上。

  這種交流學習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他并不想讓這次寶貴的機會成為某些人刷資歷的舞臺,年紀太大的話,學習能力已經跟不上了,遠不如讓幾位年輕的建筑師過來參加,他們未來的道路還長著呢,說不定在交流之后就能得到長遠的進步。

  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貝聿銘、磯崎新、黑川紀章、安藤忠雄、格姆鮑贊巴克、伯納德屈米、弗蘭克蓋里、扎哈哈迪德等或是已經功成名就,或是正在成名前夕的建筑大師陸續抵達北京,到香山飯店入住,等待著會議的開始。

  到了會議開始那天,整座清華都沉浸在喜悅之中,大禮堂裝飾一新,學生們列隊歡迎這些大師的到來。

  建筑系的學生成了所有人羨慕的對象,因為只要你在建筑系讀書,那怕才剛剛大一入學,都有資格進入禮堂,聆聽這些大師的言論;而其它院系的學生,就只能選出最優秀的代表進去了,位置還得在建筑系學生的后面。

  “哎,要是楊振寧、李政道回國的時候,也能在清華做這樣的交流就好了!”物理系的學生長嘆道,到了那時候,出風頭的就是他們了。

  “林橋應該能請得動那幾位美國的計算機大師吧?到時候把埃德加科德、約翰巴克斯、克勞德香農都請來,可惜圖靈已經去世了啊……”計算機系的學生也感慨道。

  埃德加科德是是密執安大學哲學博士,IBM公司研究員,被譽為“關系數據庫之父“,并因為在數據庫管理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杰出貢獻于1981年獲圖靈獎;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廠商推出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幾乎都支持他的關系模型,數據庫領域當前的研究工作大都以他的關系模型為基礎。

約翰巴克斯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同樣在IBM工作,1952年,他領導一個小組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初期計算機設計了快速編碼系統,1953年又為704計算機設計出(公式翻譯程序)語言,其后又參加了ALGOL(算法語言)語言的設計工作,并且提出了描述  60語言語法的表示法,稱為巴克斯范式,后為許多其他語言所采用,巴克斯于1977年獲圖靈獎。

克勞德香農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41年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他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為信息論和數字通信奠定了基  1948年香農長達數十頁的論文“通信的數學理論”成了信息論正式誕生的里程碑,在他的通信數學模型中,清楚地提出信息的度量問題,他把哈特利的公式擴大到概率pi不同的情況,得到了著名的計算信息熵H的公式。

  如果計算中的對數log是以2為底的,那么計算出來的信息熵就以比特(bit)為單位。在計算機和通信中廣泛使用的字節(Byte)、KB、MB、GB等詞都是從比特演化而來。

  這些都是計算機科學發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師,他們也盼著能親自聆聽大師的教誨,然而現在,就只能先羨慕建筑系的學生了。

  這次的交流會分為兩個環節,首先由林樓來講述他的海東博物館設計方案,并就建筑界關心的幾個問題進行闡述;然后到場的建筑大師和林樓展開公開探討,就他們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最后還給在場的學生和其他單位的聽眾留了點提問時間。

  交流會正式開始,林樓將這幾天趕出來的大幅效果圖掛了上去,雖然貝聿銘等人已經在《建筑與都市》、《建筑實錄》等期刊雜志上看到過海東省博物館的效果圖,但那上面縮印版效果圖的視覺沖擊力,遠不能同眼前這幾張相比。

  “‘直線屬于人類,曲線屬于上帝’,林先生作品讓我再次體驗到了曲線之于建筑的美感!”通過這些效果圖,扎哈似乎看到了自己探索許久的目標。

  這句話是西班牙建筑高迪的名言,通俗來的講就是,人的眼光是直的,看待任何問題都是以直尺來衡量,而自然界是沒有直線的;由于引力,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曲的,這樣一來,人類的看法必然產生錯誤;上帝(大自然)看待一切則都是用曲線的眼光,這是符合自然界的特點的,而高迪在自己的作品中就運用了大量的曲線。

  “我看到了另一種幾何形態的美!”貝聿銘鐘愛三角形,但這并不妨礙他欣賞林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美感。

  同時他也和扎哈一樣,從林樓的作品里看到了自己追求的東西,不同的是扎哈關注的是曲線的應用,而貝聿銘則看到了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的結合!

  利用現代建筑的手法模仿土樓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那么如果把現代主義和傳統的蘇式建筑進行更深入的結合,又會是什么樣的效果呢?在香山飯店里,他運用了一些蘇式建筑的元素,但是還是太簡單了,他并不滿足。

  “我想知道,他使用了什么計算機程序,才創作出如此奇妙的建筑!”弗蘭克蓋里則更關注這一點,他已經打定主意,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也要從林樓那兒把軟件弄過來。

  不同的大師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了同樣的驚訝,他們都為林樓這件作品而傾倒,這件作品給了他們太多太多的啟發。

  他們全身關注地聽著林樓的講述,后面清華建筑系的師生和其它單位的代表、其它院校的師生,欣賞這件作品的難度就大了不少,他們拼命地集中注意力生怕漏掉一點兒,手上動的飛快,記錄下每一個他們覺得重要的詞匯。

  或許現在還不理解,但是只要記下了,日后能認真研究的話,今天這堂課遲都會為他們帶來收獲。

  講解結束,又和幾位大師交流了一番,彼此交換了看法,然后交流會就進入到最后一個環節,由現場的聽眾向他們提問。

  大家伙兒踴躍地舉手,希望能點到自己頭上,第一位幸運兒被點了出來,他接過話筒,深呼吸數次緩解緊張情緒。

  然后選定了自己的提問對象,他是清華的學生,平日里和林樓交流的機會很多,所以沒有找他,而是找到了貝聿銘,“我想請問貝先生,林老師的作品究竟意味著什么?”

貝聿銘想想答道,“記得幾年前,同樣是在這座禮堂,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